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壽山臺灣獼猴由社群基本結構與警戒圖探討成年雄猴成為核心雄猴的過程




臺灣獼猴社會結構是以母系社會為主,而雄性成員的位階高、低,通常是以個體之遷入該社群的時間先後順序為主,並以社群成員間互動的距離、休息與警戒位置、或以社群之覓食分組、回夜宿地次序的排列與夜宿位置,來判定雄性成員的社會結構,可分為核心雄猴、群內雄猴、群雄猴與周邊雄猴,而周邊雄猴則有群外孤猴、雄性單性群、流浪孤猴之區分。
一、雄性單性群包含成年雄性單性群平均年齡為6歲以上(6 years)及亞成雄性單性群平均年齡為(4-5years)4歲亞成雄猴於每年生育初期(4月初)逐漸於社群外與牠群移入之成年、亞成雄猴集結在一起;於每年交配季初期(9月初)離群至牠群與牠群移入之成年、亞成雄猴集結在一起。
二、成年雄性單性群於交配季初期,通常成為該社群的群外孤猴,與社群內的亞成雄性單性群彼此間的互動良好及受到低位階成年雌猴的接納。至於移出至牠社群為群外孤猴、流浪孤猴者,往往受到亞成雄性單性群的排斥及受到低位階成年雌猴的威嚇與追逐。當有社群形成分群時、或為S社群,此時群外孤猴、流浪孤猴或成年雄性單性群的其中一成員,直接晉升為該社群的核心雄猴。雖為核心雄猴但尚未完全受到中、高位階成年雌猴的接納,往往以臣服的方式來臣服中位階成年雌猴,或以邀寵的行為來邀寵高位階成年雌猴,所以剛形成的旁支群及S社群的核心雄猴更替是最頻繁的。
三、群外孤猴、流浪孤猴或成年雄性單性群的其中一成員,於非交配季初期(2月初)逐漸成為社群外的群外雄猴。此時群外雄猴與低位階成年雌猴彼此間的互動良好,但往往遭到中、高位階成年雌猴的威嚇與追逐及群內雄猴的位階排擠而再移出至牠社群為群外雄猴或周邊雄猴。但大多數群外雄猴停留於該社群外,持續地與中、高位階成年雌猴互動,所以非交配季是成年雄猴移出與移入的穩定期。
四、群外雄猴受到中位階成年雌猴的接納而晉升為群內雄猴,但尚未完全受到高位階成年雌猴的接納而遭威嚇與追逐,此時通常核心雄猴藉著群內雄猴的成員共同臣服高位階成年雌猴。
五、群內雄猴的其中一成員,受到高位階成年雌猴的接納及核心雄猴的青睞時,當ML社群核心雄猴離群時(大多會停留該社群一段時間),群內雄猴直接晉升為核心雄猴。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壽山地區臺灣獼猴雌猴生育間隔期及嬰猴死亡率

研究發現:壽山臺灣獼猴雌猴生育間隔期,高位階雌猴低於中、低位階雌猴,嬰猴死亡率,高位階雌猴則高於中、低位階雌猴。中與低位階雌猴生育間隔期並無顯著的相關,及中與低位階雌猴之嬰猴死亡率也無顯著的相關。

不可原諒的自圓其說-謊言

壽山獼猴減少 宣導不餵食奏效
自由時報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調查,壽山獼猴族群數量,去年主要族群出生率,從七十一%降至四十六%,農業局認為是宣導不餵食奏效,不過,也不能排除環境破壞及污染的問題。
市府農業局九十八年起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高雄市壽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影響因子分析計畫」,連續三年。
九九年期中報告顯示,雖然台灣獼猴生殖季節可能延續至每年的七至八月,且需更長時間研究才能了解柴山台灣獼猴出生率影響因子,但經初步研究顯示在木棧道活動的十八號猴群,去年度出生率為四十六%,較前年出生率七十一%顯示降低不少。
經調查,柴山獼猴族群約四十多群,以十八號猴群最強勢且最能獲得登山口的餵食資源。
農業局表示,柴山餵食獼猴的行為,多年來造成獼猴數量增多,也造成獼猴行為的脫序,而時有搶食及進入社區覓食,造成人猴衝突事件發生。
農業局官員認為,猴群生育率下滑,應和餵食行為減少有關,不過,柴山整體環境生態變化,人為環保污染也不能排除。
農業局發現,除了猴群生育率下滑,其他豬、牛、羊等家畜生育率近年來也有飼主反映比過去低。除了人們憂心生育率下降之外,其他動物的繁殖情況也有類似的情況。(更新日期:2011/05/31 04:11
評論
2011/03/31各媒體大肆報導「宣導不餵食已見效」,事隔剛好「二個月」,自由時報也舊調重談「導不餵食奏效」。真是無巧不成書,「311」地震與「511」預言災難-「謊言,也是剛好「二個月」呀!
我曾評論「餵食」與「族群生態」是毫無相關性的,如今標題是「壽山獼猴減少,宣導不餵食奏效」。唉!可悲呀!獼猴「減少」與「餵食」有何相干呀!根本是「毫無相關性」的,真是「愈描愈黑」,因為獼猴數量「減少」是指「存活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的結果,存活率「不等於出生率
要命的錯誤呀!十八號猴群是一「社群」,竟寫成壽山獼猴「族群」數量,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呀!希望是「筆誤」喔?當一個專家、學者連社群」與「族群」都分不清?那麼可知其報告的「可信度」了。我也曾經評論國內月刊或季刊的「水平」,是難登「大堂」的。
高雄市府政農業局九十八年起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高雄市壽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影響因子分析計畫」,研究對象是「族群」數量,為何只取第十八號猴群(一社群)當作「單一」研究的對象呢?你於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200812月第12卷第4期),指出已知壽山地區台灣獼猴總數約42群,然而有29群是「詳知」總和為860隻。這是戳破你的「資料」的確有問題呀!不是道聽塗說,就是資料「造假」。有問題的資料竟然能寫出一篇報告而能被接受,也實在「不簡單」。我再強調一次,18社群於西元2007415日形成的社群,所以你的「編號」的確是胡扯」的,那麼數量呢?這就「不用再說」了。
十八號猴群,去年度出生率為四十六%,較前年出生率七十一%顯示降低不少。我曾評論指處98年出生率是「57」不是「前年:七十一%」;99年出生率是「31」不是「去年:四十六%」的糾正;目前100年的出生率是「62.5」。以我的統計資料:100出生率98年及99顯示「提升」不少,請這個專家、學者如何「自圓其說」了,恰巧100年是第三年。我曾評論「」一「社群」作一比較,如同在統計學上而言:以「」一「樣本」作一比較之,是毫無「鑑別度」可言。
柴山餵食獼猴的行為,多年來造成獼猴數量增多,這是「無稽之談」,因為餵食與獼猴數量增多是「毫無相關」的;更「沒有」獼猴行為的脫序,因為「野生」獼猴沒有脫序行為,於「圈養」的動物才有脫序行為。其餘關於獼猴時有搶食及進入社區覓食、造成人猴衝突事件等,這些都是有心人故意製造成的「假象」,也不再贅述了,因為高雄市府政農業局官員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圓其說而「謊話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