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母愛的偉大

2012年5月5日出生的嬰猴,因受傷後無法行動,在母親的照顧下於2012年9月16日終於能行動了。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警察隊隊員值得讚嘆!


本人於西元1993年開始觀察、研究壽山地區臺灣獼猴族群生態,自西元1995紀錄以來,每年皆會發現獼猴被捕獸器夾傷、死亡、失蹤與中毒事件。以西元2010年與西元2011年成雌雄猴與亞成雌雄猴為例:西元2010年成雌雄猴與亞成雌雄猴被捕獸器夾傷、死亡有11隻,失蹤有92隻及中毒有5隻;西元2011年成雌雄猴與亞成雌雄猴被捕獸器夾傷、死亡有6隻,失蹤有66隻及中毒有13隻。西元201112月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以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警察隊隊員不辭辛勞地上山巡邏及宣導正確的保育觀念,截至西元20128月底止,壽山地區卻無臺灣獼猴被捕獸器夾傷與中毒事件發生,所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警察隊值得讚嘆!感謝您們辛苦了,唯一的遺憾是有2隻幼猴遭野狗啃食。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無知的人類對臺灣獼猴的傷害越來越殘酷


1989年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後,對臺灣獼猴的保育有它一定的功效,近年來,臺灣獼猴更被認為是野生動物保育成功的範例。但隨著獼猴保育成功之後相繼傳來的卻是人與猴之間的不愉快消息。
臺灣獼猴侵擾民宅時有所聞,果園農民總是抱怨獼猴偷取作物,登山的遊客都懼怕獼猴的搶食,偶爾還能看到獼猴下山到柏油路上逛大街的新聞。從高雄柴山、彰化二水、中部玉山國家公園,到台北陽明山,屢傳臺灣獼猴抓傷遊客的個案,最後吃虧的總是臺灣獼猴群體,難道人都是對的嗎,也該捫心自問了。
為此,農委會不僅立冊教導農民如何驅走臺灣獼猴,近來更放寬保育法,賦予各縣市更多權力處理臺灣獼猴偶爾傷害遊客的個案,在這些「處理方法」中,甚至明白寫出,必要時可使用傷害性的手段達到防治的效果,十幾年來,無知的人類對臺灣獼猴的傷害越來越殘酷。
無知的人類對臺灣獼猴的傷害是如此地頻繁,其中以高雄北壽山(柴山)因獼猴偶爾搶食的問題最常被媒體報導而最受關注,造成訛傳北壽山(柴山)臺灣獼猴惡名昭彰的形象。為了阻止猴子搶奪食物的個案,人類祭出各種法寶,像是BB彈、彈弓、棍棒、電擊棒...等等工具,以驅趕在休息區對食物虎視眈眈的臺灣獼猴。
高雄市政府建設局於2002年開始,絞盡腦汁,用盡辦法,針對騷擾民眾的臺灣獼猴之個案進行捕捉,爾後於2005425的新聞稿中明白的寫出,建設局將與學術機構研究捕捉帶頭破壞果園的臺灣獼猴。並在2009年於柴山設置五處宣導「不餵養、不接觸、食物不外露、不攻擊、不帶寵物上山」的宣導看板,民眾若是不當接觸或餵食野生獼猴,將會處以五千元到一萬元的罰金。並在20107月,成立高雄市獼猴志工隊,驅趕離住宅區過近的獼猴,跟登山民眾宣導不餵食獼猴。
許多學術單位和機構,也積極想解決人類所造成的臺灣獼猴之問題,於是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澎湖四角嶼進行臺灣獼猴的野放試驗,分別於19985月、9月和19997月、8月野放了20隻收容中心的獼猴於澎湖四角嶼上,這些獼猴均為被政府捕捉,或遭民眾所棄養的個體,試圖想讓這些被棄養的獼猴在自然環境中發展其應有的社會結構,並為澎湖當地居民帶來觀光效益。待試驗成功之後,更可望能將部分野生的臺灣獼猴移往四角嶼野放,期盼減少臺灣獼猴的族群密度。
然而,2001年,這群獼猴卻又因未能成功轉化為觀光資源,且傳出獼猴抓傷兩位到島上撿拾貝殼的婦人,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認為這些野放的臺灣獼猴已經危害到他們的安全,在當地民眾強烈要求遷移之下,獼猴被迫從四角嶼撤離回到臺灣本島的收容中心。
到了2011126,壽山終於正式升格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人類所造成的燙手山芋,開始有人提議效仿香港政府,替獼猴節育的想法,以期更有效的控管臺灣獼猴的數量。但是,我們探究香港政府替獼猴絕育的背景,是源於1913年,為了維護九龍和新界的民生用水不被汙染,引進了外來種恆河猴來吃有毒植物馬錢。在香港幾乎沒有天敵的恆河猴數量愈來愈多,在地狹人稠的香港,人與猴爭地,而於2007年開始香港漁護署為恆河猴進行絕育手術。
相較於香港的外來種恆河猴,臺灣獼猴是臺灣特有種,也是這座島嶼上,除了人類以外的唯一的靈長類動物,牠們的外型和我們相像,牠們的基因和我們類似,牠們的行為和我們如出一轍,可是牠們的命運卻和我們大相逕庭。
美國芝加哥動物研究學者Fooden. J.,在台南左鎮菜寮溪,發現臺灣獼猴的牙齒化石,經過三年的研究比對,2003年提出報告,認為臺灣獼猴可能早在三十萬年前,就輾轉來到這座島落地生根,成為這島上的住民,而今這批臺灣島上的"原住民"卻變成和人類利益相爭的敵人。
我們回顧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訂定之前,臺灣獼猴族群的確曾經面臨生存浩劫,當時的牠們做當作山產店可口的佳餚,頭骨是藝品店最暢銷的紀念品,出生不久模樣甚是可愛的小嬰猴與母親分離成為人類的寵物。大量的獵殺、捕捉使得臺灣獼猴一度頻臨絕種,臺灣獼猴也就順理成章進入保育名單,變成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經過10年的保育,農委會在2001年公布了一份臺灣獼猴族群數量調查報告,對外公布全臺灣的獼猴有二十五萬隻,於是獼猴數量過多、爆增的傳聞甚囂塵上。更由於臺灣獼猴危害農作物的事件屢見不鮮,農民央求農委會降低臺灣獼猴的保育等級,於是在2008年將臺灣獼猴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被降為第三級的「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學術界也開始研擬要將臺灣獼猴列為合法的實驗動物,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將向中研院提案,成立國內首座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認為數量眾多的臺灣獼猴似乎有潛力成為靈長類實驗動物。
現在一般大眾通常會直覺的認定臺灣獼猴已經保育成功了,數量已經夠多了! 然而臺灣獼猴是真的保育成功了嗎?雖然農委會在2008年將臺灣獼猴的保育降級,但同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UCN)的保育紅色名錄仍將臺灣獼猴列為易危(VU, Vulnerable)的等級,IUCN警告:「臺灣獼猴雖然沒有立即絕種的危險,但因為棲地破壞和人為干預,中長期而言,仍將面臨絕種的高度風險。」。我們真的能自信的說保育成功了嗎?
10年來,臺灣獼猴從「珍貴稀有」變成一文不值,從需要保育的野生動物變成農民最大的敵人,在一片撻伐聲當中,我們可曾仔細思考我們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可曾回首看一看臺灣獼猴這條坎坷的「保育之路」?
無知的人類對臺灣獼猴的傷害越演越烈,臺灣獼猴歷經捕捉、獵殺、保育、野放、降級,命運始終在人類的操縱之下浮浮沉沉,人類變成一個高高在上的主宰,任意的決定臺灣獼猴的生與死。
難道片面的數量就能決定保育的成效嗎?沒有長期駐點追蹤監測,我們如何評斷這十年間的數量增長?臺灣獼猴25萬隻的數量從何而來,農委會也私下承認,這是個誤差值很大的「估算」,實際族群數量從十四萬到三十八萬,「都有可能」。仔細探究之下,才發現我們一直以來所倡導"保育"其實漏洞百出。
臺灣獼猴常被認為是野生動物保育成功的範例,但是,卻沒建立長期監測其族群生態的機制,導致一般大眾對於臺灣獼猴的認知多是一知半解,隨著媒體的報導起舞,大部分的報導幾乎是未經求證的錯誤知識。以高雄壽山為例,私人自闢的休息區以及道路狀況非常嚴重,還恣意放置各項人工設施和栽種景觀植物於私人休息區中,並強行驅趕闖入此地的獼猴,嚴重破壞壽山地區的生態環境,讓自然的棲地遭到破壞與減少。當大家在關注人猴衝突這個議題的同時,卻鮮少有人注意壽山生態棲地被破壞的情形,長期監測站的設立,可掌握壽山臺灣獼猴族群狀況,及人為破壞的情況,並建立臺灣獼猴資料庫,才能更了解臺灣獼猴真正的保育狀況。
臺灣對待野生動物的觀念和態度,看似個保育觀念非常暢行的國家,但問起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卻幾乎懵懵懂懂。其中的問題點在於缺乏環境教育解說及志工有效管理。我們對民眾所作的宣導,不該只停留在規勸,而是規劃良好的解說教育制度,培養解說員及志工,使民眾能得到完整且正確的環境教育。另外,我們在志工管理方面缺乏實際的管理經營和推廣,許多民眾都知道有志工,但是通常都不知道志工的工作是甚麼,沒有妥善的規劃和宣傳讓志工服務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方式與野生動物相處,這讓人與猴之間的關係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其實大部分的臺灣獼猴並不敢真的對人攻擊,因為牠們也不了解人類,不曉得人類的行為代表什麼意義,為了保護同伴牠們往往只好選擇防衛。與野生動物相處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尊重」及「平等看待」。並不因為我們身為人而比較高等,也不因牠們只是動物而比較低下。
最後我們應該了解真正的"保育動物"絕不是由動物的增加數量來決定成功與否,保育應該視為整體環境的保育,和傳播正確的環境教育知識,並非對於媒體錯誤的報導照單全收,當我們用心去了解臺灣獼猴的世界,真正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野生動物,才是和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