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2年臺灣獼猴保育管理研討會之心得報告(上壽山見真章-上)


主講者(杉山  幸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榮譽教授)言:日本學者為研究日本獼猴的細部行為等,於日本猿猴公園開始餵食日本獼猴,接著開放遊客的餵食,為吸引更多遊客而增加園區的收入,允准遊客近距離的餵食。遊客或人為大量餵食的結果,造成族群數量的大量增加,族群數量的增加間接衝擊著園區內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遊客近距離的餵食也直接造成人與猴之間的衝突。
基於上述原因,有關單位開始採取遊客不餵食的措施及管理,雖然不允准遊客的餵食,日本研究團隊為與獼猴相處是和諧的,為持續研究日本獼猴的細部行為,所以是可以繼續餵食的,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持續地進行而不間斷。甚至有些島嶼亦是如此的作法,此種作法依本人的觀點,有點只准官方放火而不准百姓點燈的疑慮。
日本有些島嶼是不允准遊客的餵食獼猴,就不存在人與猴之間的衝突問題。此時本人頓悟,只要人與猴之間的一方不存在,沒有互動就沒有餵食與不餵食的問題存在,也就沒有人與猴之間的衝突問題之存在。如往昔遊客餵食獼猴及有人猴衝突的大社區觀音山與旗山區的旗尾山,於民國99年此兩區的臺灣獼猴消失了,就沒有餵食與人猴衝突的問題之存在了。
當本人提出此觀點時,主持人(裴家麒院長/屏東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卻以不屑的語氣,這就是你對臺灣獼猴保育與管理的看法?而打個問號?這是我的感受,不知各位感受如何?是否得到點滴的啟發?高崎島(封閉島嶼)的人猴衝突點在於餵食,而壽山地區(開放島嶼)的人猴衝突點主要在於棲地的破壞及休息區(公設或私闢)內,是人驅趕及挑釁獼猴所造成的。
高崎島與壽山,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作法當然是不同的。依本人的觀點,壽山地區臺灣獼猴的經營與管理,在經營上是減少生態環境的衝擊及棲地的復育,在管理上是登山客的再教育及志工的態度與生態的解說能力之再訓練。
日本猿猴公園採取遊客不餵食的措施及管理,的確降低了人與猴之間的衝突,但族群數量還是持續的增加(以高崎島為例)。也造成諸多的後遺症,如許多日本猿猴公園的關閉,減少餵食的量而造成一社群(數量達1000隻以上)的離開猿猴公園,至附近地區而危害當地的農作物。
猿猴公園的遊客不餵食與餵食獼猴,都造成獼猴的族群數量增加,可知餵食與不餵食獼猴與獼族群數量的增加是「負」相關的,也就是兩者之間是「無」相關性的。當猿猴公園獼猴族群數量的增加,就採人為的節育方法(目前採兩種方法),獼猴危害當地的農作物,也採人類自稱的人道方法,為何不採「猴」道呢?人道處理的方式是遭保育團體的反對,節育方式對獼猴的行為影響如何呢?而且尚在追蹤、研究中的回答。
此時本人才「瞭」呀!臺灣各地盛行餵食臺灣獼猴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日本猿猴公園的獼猴,原來旗尾山-青春嶺、台中-大坑與台南-南化是仿傚日本猿猴公園的作法,反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目前旗尾山-青春嶺的獼猴,因各種因素已不存在了。
恍然大悟呀!原來主持人(裴家麒院長/屏東科技大學國際學院)20年來與高雄市政府合作的研究計畫內容(柴山地區人猴衝突的管理-因餵食造成人猴的衝突-作法皆是不要又不要等等)是沿襲主講者(杉山  幸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的理念與作法,可說是一語道破,為何臺灣於食、衣、住、行、育與樂上,有多少是模仿日本的,有如緊箍咒-孫悟空永遠逃不出釋迦牟尼的如來掌。
主持人於會場上說:他不是靈長類專家,也不是社會或心理專家,也不是生態與生物專家?到底是「什麼」專家?真是搞「啥」專家?主持人於會場上又說:臺灣獼猴之經營與管理,談了20年也談不出一個結果來(所以然),這是臺灣人的悲哀!也是臺灣獼猴悲慘命運的下場呀!
主講者於綜合討論時言:壽山的植被與生態環境等確實與高崎島是截然不同的,來壽山兩天便知道了,但主講者不知道壽山獼猴食物的來源是75%以上之桑科植物,可食性的植物已達360種以上,而人為的餵食僅有1%
臺灣獼猴與日本獼猴在型態上的是尾巴,而其他的特徵皆很相似,在地理隔絕及長期隔地演化下。兩者之間的習性與行為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兩者之間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亦有所差異,可參考日本猿猴公園的遊客不餵食的措施及管理的觀點,在壽山在地的特殊文化背景下,為何不採「因地制宜」的方法呢?也許大家心知肚明吧!它山之石,豈可攻錯?
日本獼猴社群的數量可從數百隻到數千隻之間而組織一個數量龐大的族群,但臺灣獼猴社群的數量只在10隻至數十隻之間而各地的族群數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兩者之間社群數與族群數是迥然不同的。當主講者談到因日本猿猴公園餵食花生與黃豆而造成日本獼猴的「畸形」嬰猴,而本人因社群數或族群數的龐大,是否近親交配的可能。主講者的回答是尚在研究中,他不是遺傳學的專家的回答,但本人親自在壽山20年的記錄中,只有3隻「畸形」嬰猴之紀錄。
日本研究團隊為何能繼續餵食日本獼猴?為何能親近獼猴?為何在臺灣不行?本人在壽山20年(4000天以上)在徐芝敏及摩悌老師的指導與引導下,由於角色的轉變而經常發現臺灣獼猴的細部行為。每當於寫作分析時,在國內就是找不到臺灣獼猴文獻或資料可參考,只能參考國外文獻或資料,因為在臺灣對臺灣獼猴的細部行為完全「闕如」,這也就為何一直在禁止餵食或人猴關係上「空轉」的原因。本人是國文系畢業,看不懂與聽不懂日文及英文,許多整理的資料都停留在尚未發表的階段而等待著發表於國際期刊(但快了-請各位拭目以待)。
主講者(杉山  幸丸博士)的專題演講是日本猿猴公園所形成的問題,其所強調是問題的形成,雖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禁止遊客餵食,但還是有些問題未解決,如上述所提的問題,所以日本研究團隊、學者才要長期持續的追蹤其所造成的後遺症,並繼續餵食日本猿猴公園之日本獼猴。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臺灣獼猴保育及經營管理



臺灣獼猴保育自民國78年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來,已談了數十年,結果呢?臺灣獼猴自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而降至保育的第三級,甚至可達到獵殺的程度,這就是臺灣的保育作法,往往在「數量」上大作文章。
民國78年農委會普查「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約1仟隻,民國88年主流的專家學者調查「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推估約20萬隻。民國98年主流的專家學者說:「壽山」臺灣獼猴族群數量有1仟多隻,社群數有43群,並稱說族群密度超過族群負載量的「危言聳聽」。
請問是否主流的專家學者有親自參與調查嗎?當然沒有?社群的資料如何來的?當然是口述的資料?族群數量是第幾手資料?當然是推測?當然沒有有真實性與正確性可言嗎了。我一直於溪埔國中任教37年,教導學生的為人處事是「誠實」2字,於壽山21年就是「專一」精神,才能對壽山「瞭若指掌」,並不那些主流的專家學者之「瞎子摸象」呀!
臺灣獼猴數量是很難統計,因為須個體辨識,如遠觀而不親近臺灣獼猴,有如登天之難?族群的分布,常因各種「誘因」及「人為」因素而改變活動範圍。目前「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如何?增多或減少?為何行政院農委會來個臺灣獼猴非傷害性生殖「控制」的研究案?真是「不食人間煙火」。
臺灣獼猴管理也談了數十年,結果呢?還是一直在「不要」餵食的問題上打轉,並發布新聞稿宣稱勸導不要餵食已見成效?我說是:「見笑-汗顏」,因為主流的專家學者所用的比較研究法,根本不是科學的研究方法。請問科學的研究方法主流的專家學者能超過50%的誤差嗎?能以「不正確」之誤差太大估計值來計算族群的密度嗎?
喔!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主流的專家學者都是主流的靈長類之專家學者,並不是生態或生物的專家學者?更喜歡「一意孤行」地「套用」日本獼猴的研究資料,沾沾自喜地套用在臺灣獼猴的身上,所研究的結果完全與日本獼猴的研究資料「相同」,所以聽到,看到或研習資料所呈現之臺灣獼猴經營與管理的建言、作法及看法,大多是「大同小異」,也就是「雷同」。
主流的專家學者「不打自招」地說:臺灣獼猴的經營與管理已談了20年,所有的作法皆無效,同樣的問題還是存在?我心想:就是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主流的靈長類之專家學者才有研究計畫可拿,才有長期的經費可拿呀!問題當然是不能解決的呀!更不能「對症下藥」呀!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物種歧視


壽山動物園得意洋洋地宣告於2年內引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20隻狐猴,並給予自然空間,但目前壽山動物園內的靈長類動物卻關在封閉的柵欄裡,尤其是臺灣獼猴關在狹隘的獨自鐵籠內,猶如是一所監獄,可謂是「天壤之別」呀!
狐猴是保育類動物,關在壽山動物園內的靈長類動物難道不是保育類動物嗎?何況臺灣獼猴是臺灣的特有種呀!為何有如此的物種歧視呢?物種間歧視的比人類的性別歧視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況目前壽山動物園是「2266」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