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六)

 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六)

7、早期 Furuya(1969)在Gagyusan 的日本獼猴社群研究中,發現分群後旁支群中的核心份子,多由一或多隻雄猴所組成。但根據Oi (1988)的觀察,Yakushima島上的日本獼猴社群分群現象,則是由於群內成年雌猴分裂而形成。由於在觀察中,並沒有觀察到任何雄猴參與雌猴分群的跡象,因此他推論分群現象是導因於群內雌猴間的敵對;他還將日本獼猴各篇分群報告中所描述的雌雄猴間的互動關係,歸納出三種已知模式,這三種模式分別為(1)雌猴主動與流浪孤猴(non-troopmales)建立配對關係(consortship),再與其他親屬關係較近的個體一同遷出原群(Sugiyama, 1960; Nishimura, 1977; Ya magiwa, 1985)。(2)群中低位階的雌猴與群內最高位階的雄猴形成配對關係以提昇位階,之後發生分群( Koyama, 1970;Fujii, 1974; Tokita, 1980)。(3)衰退中的領導雄猴與其他年輕雄猴一同發動分群行為,形成新群的核心(Furuya, 1960, 1968, 1969)。
壽山臺灣獼猴雌猴間存在著緊密的血緣關係,由中和低階位階成雌猴發起,約二週內成雄猴在旁支群高位階雌猴的接納或臣服下,成為核心雄猴。
其他成雄猴或亞雄單群成員在核心雄猴的接納或臣服下下,成雄猴才陸續地加入而組成旁支群。大多於一個月內此兩社群各自擁有獨立的領域且維持穩定的雌雄個體數量。
此現象不符合Oi (1988)他推論分群現象是導因於群內雌猴間的敵對及將日本獼猴各篇分群報告中所描述的雌雄猴間的互動關係,歸納出三種已知模式。
8、 在其他的不同種類的猴群中,分群的原因亦有其不同的推測及假設。在印度恆河猴的分群行為研究中,分群原因著重於社群基因的稀釋效應上,也就是傾向於“親屬關係的稀釋效應”假說( Chepko & Sade, 1979; Melnick & Kidd, 1983)。在Cords & Rowell(1986)對Blue monkey 的研究報告中所提及的分群行為,推測該行為是由雌猴獨立發起的。
臺灣獼猴的研究中,Wu&Lin(1992)在墾丁地區獼猴社群的研究結論中,曾推測台灣獼猴的分群行為之發生可能與社群中的母系狀況有關。林(2000)壽山地區台灣獼猴分群與社會變化及黃(2002)壽山地區臺灣獼猴之生殖策略所做出的分群結論,原因皆是雌猴在群中的適存性降低。
在臺灣獼猴的研究中,國內研究臺灣獼猴社會行為之分群行為的因素、現象及影響的研究是相當的缺乏、完全付諸闕如。本研究將根據觀察結果逐一討論這些分群的假設和現象模式,進一步了解臺灣獼猴社會行為的分群過程,並提供知識以作為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壽山臺灣獼猴與日本獼猴或印度恆河猴及在其他的不同種類的猴群,如社會行為或組織結構等有的是截然不同,參考文獻資料不可不慎!否則掉入指鹿(壽山臺灣獼猴)為馬(日本獼猴或印度恆河猴)的泥淖與窠臼,切記呀!切記呀!

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一)

 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一)

關於獼猴的分群行為,Maruhashi(1982)將分群行為定義為:一社群經分裂,形成兩個完整、且能繁殖後代並獨立行動的社群,此兩社群各自擁有獨立的領域且維持穩定的雌雄個體數量。
在獼猴的社會行為中,分群行為(troop fission)屬於偶發且較罕見的行為。Dittus在1988年根據其他人的研究,針對分群行為可能發生的原因,整理出五項主要的假說:
(1)多餘的雄猴(Surplus males)
(2)生態上的壓力(Ecological stress)
(3)親屬關係的稀釋效應(Dilution of kinship)
(4)失去統合(Loss of coordination)
(5)雌猴在群內的適存性喪失(Female fitness loss)
壽山地區是一封閉的次島嶼,壽山臺灣獼猴社會行為之分群行為反而是常見的社會行為。其因在於臺灣獼猴社群結構是由多支母系所組成的母系(Matrilinealsociety),社群分群後,主群及旁支群的母系社大多維持多支母系。
以臺灣獼猴社會行為之分群行為的因素、現象及影響。社群分群後,形成旁支群(branchtroop)、回歸支群(returntroop)與融合支群(blending troop)三種主要模式。
獼猴屬(Macaca)中的物種均屬於母系社,社群結構主要由成雌猴所組成,雌猴間存在著緊密的血緣關係。社群中成雌猴間雖存在著嚴密的階級制度但非緊密的親屬關係。
在此制度及關係下,壽山臺灣獼猴社會行為之分群行為大多先由中和低階位階成雌猴發起,成雄猴才陸續地加入而組成旁支群。
獼猴社會結構重心是成年雌性間優勢位序獲得及決定各母系家族位序(genealogical rank)家族位序(Schulman and Chapais 1980,Holekamp and Smale 1991)。高位階的獼猴通常享有較好的資源,包括食物、交配機會、夜宿棲地與受低位階者理毛等(Maruhashi,1998)。
在高位子代是承襲高位親代的位階之下,中、位階親代或子代為提高位階的唯一機制就是分群形成旁支群。因此提出造成壽山臺灣獼猴分群行為原因的假説:提高位階及生育率(improve rank and birth rate)。
可能是 1 人、大自然和樹的圖像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壽山地區雌猴個體及平均壽命長於雄猴

 1,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亞成猴於二月及三月初主動離開出生群,爾後形成雄性單性群,其主要因素在於社群中懷孕雌猴將要生育。

2,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社群分群的最佳時機於交配季,交配季也是核心雄猴更替的頻繁期。
3,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雌猴個體及平均壽命長於雄猴,也就是雌猴比雄猴長壽。
4,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社群初任核心雄猴時,該社群出生雄嬰猴高於雌嬰猴或全是雄嬰猴。當社群出生雌嬰猴高於雄嬰猴或全是雌嬰猴時,該社群核心雄猴即將離開此社群。
可能是動物和戶外的圖像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雄猴遷出該社群而遷入他社群

 一、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周邊雄猴(含孤猴及雄性單性群)平均約九個月駐留此社群,爾後遷出該社群而遷入他社群。

二、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群外雄猴平均約一年八個月駐留此社群,遷出該社群而遷入他社群。
三、28年研究資料得知:壽山地區群內雄猴(含核心雄猴)平均約兩年十一個月駐留此社群,爾後遷出該社群而遷入牠社群或暫留此群平均約三個月再遷入他社群。
可能是大自然的圖像
你、林美美、Jay Lin和其他79人
2則留言
留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