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臺灣獼猴保育及經營管理



臺灣獼猴保育自民國78年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來,已談了數十年,結果呢?臺灣獼猴自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而降至保育的第三級,甚至可達到獵殺的程度,這就是臺灣的保育作法,往往在「數量」上大作文章。
民國78年農委會普查「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約1仟隻,民國88年主流的專家學者調查「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推估約20萬隻。民國98年主流的專家學者說:「壽山」臺灣獼猴族群數量有1仟多隻,社群數有43群,並稱說族群密度超過族群負載量的「危言聳聽」。
請問是否主流的專家學者有親自參與調查嗎?當然沒有?社群的資料如何來的?當然是口述的資料?族群數量是第幾手資料?當然是推測?當然沒有有真實性與正確性可言嗎了。我一直於溪埔國中任教37年,教導學生的為人處事是「誠實」2字,於壽山21年就是「專一」精神,才能對壽山「瞭若指掌」,並不那些主流的專家學者之「瞎子摸象」呀!
臺灣獼猴數量是很難統計,因為須個體辨識,如遠觀而不親近臺灣獼猴,有如登天之難?族群的分布,常因各種「誘因」及「人為」因素而改變活動範圍。目前「全臺」臺灣獼猴族群數量如何?增多或減少?為何行政院農委會來個臺灣獼猴非傷害性生殖「控制」的研究案?真是「不食人間煙火」。
臺灣獼猴管理也談了數十年,結果呢?還是一直在「不要」餵食的問題上打轉,並發布新聞稿宣稱勸導不要餵食已見成效?我說是:「見笑-汗顏」,因為主流的專家學者所用的比較研究法,根本不是科學的研究方法。請問科學的研究方法主流的專家學者能超過50%的誤差嗎?能以「不正確」之誤差太大估計值來計算族群的密度嗎?
喔!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主流的專家學者都是主流的靈長類之專家學者,並不是生態或生物的專家學者?更喜歡「一意孤行」地「套用」日本獼猴的研究資料,沾沾自喜地套用在臺灣獼猴的身上,所研究的結果完全與日本獼猴的研究資料「相同」,所以聽到,看到或研習資料所呈現之臺灣獼猴經營與管理的建言、作法及看法,大多是「大同小異」,也就是「雷同」。
主流的專家學者「不打自招」地說:臺灣獼猴的經營與管理已談了20年,所有的作法皆無效,同樣的問題還是存在?我心想:就是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主流的靈長類之專家學者才有研究計畫可拿,才有長期的經費可拿呀!問題當然是不能解決的呀!更不能「對症下藥」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