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棲息或夜宿地的改變也直接地影響其活動範圍有所改變

 28年研究資料得知:

1、社群(含本群與旁支群)棲息或夜宿地的改變也直接地影響其活動範圍有所改變佔24%。
2、造成社群棲息或夜宿地的改變,主要因素在於木棧道的興建及濫闢小徑與休息區於社群的棲息或夜宿地之上或附近,進而強佔休息區驅趕社群及攻擊獼猴而造成社群流離失所。
3、本群與旁支群之棲息或夜宿地及活動範圍的重疊而和睦相處,也知彼此間具有血緣關係。在此關係之下,壽山臺灣獼猴已演化到彼此間共同警戒與食物共享之社會行為。
4、早上覓食由群內雄猴發起而分組帶開覓食,此因素在於群內雄猴(核心雄猴)及週邊雄猴(雄性單性群與群外孤猴)遷出與遷入其他社群的頻繁而熟悉各地區環境(含北與南壽山)及植物相及豐富相。
5、傍晚回棲息或夜宿地由社群內高位階發起而依序前進回棲息或夜宿地,此因素在於壽山臺灣獼猴是母系社會,高、中或低位階雌猴皆熟悉棲息或夜宿地及附近之環境,所以旁支群的棲息或夜宿地也在主群附近,彼此間相處和睦。
6、五至七月間各社群活動範圍的改變佔24%,也改變了棲息或夜宿地,七月底後各社群陸續回到原來的棲息地或夜宿地及活動範圍。此因素在於五至七月間某些地區之食物來源豐盛所造成,社群彼此間也相安無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