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宣導勿餵獼猴 高市:已見效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今天表示,在壽山木棧道活動的部分台灣獼猴群,出生率明顯下降,且柴山民眾及遊客餵食行為也顯著減少,顯現勿餵食獼猴宣導逐漸產生效果。
市府農業局民國98年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3年「高雄市壽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影響因子分析計畫」99年期中報告顯示上述成果,農業局表示,市府、學術界及民間NGO團體不斷宣導勿餵食台灣獼猴的行動,已經逐漸產生效果。
市府農業局表示,期中報告顯示,雖然台灣獼猴生殖季節可能延續到每年的78月,但初步研究顯示在木棧道活動的18號猴群99年出生率為46%,較前一年出生率71%降低不少。
柴山獼猴族群40多群,以18號猴群最強勢,且取得登山口最多食物資源,但經由觀察顯示柴山內民眾及遊客餵食獼猴的行為顯著減少。
市府農業局表示,多年來柴山餵食獼猴的行為,造成獼猴數量增多,也造成獼猴行為脫序,時有搶食及進入社區覓食造成人猴衝突。市府自90年起持續不斷宣導教育,98年在柴山設置5處宣導不餵養、不接觸、食物不外露、不攻擊、不帶寵物上山的宣導看板,並訂頒檢舉餵食台灣獼猴獎勵辦法及宣導志工實習、定期假日排班宣導,效果逐漸顯現。(2011/04/01中央通訊社,標題:宣導勿餵獼猴 高市:已見效)。
評論
一、「壽山地區臺灣獼猴第18社群98年出生率達71%;99年出生率達46%」,此份報告之出生率是「錯誤」呀!應是:98年出生率是「8隻嬰猴除以14隻成年雌猴=57%」;99年出生率是「5隻嬰猴除以16隻成年雌猴=31%。
二、比較研究法是對近緣物種的行為和社會組織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這些物種的行為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以99年出生率與98年出生率作一比較,是「同」物種又是「同」社群,怎麼有相關係存在呢?也就是「不能」作比較的,因此「不能」說:「出生率降低而勸導不餵食成功」,所以「餵食」與「族群生態」之間是毫無相關性的。
一、「壽山地區臺灣獼猴第18社群98年出生率達71%;99年出生率達46%」,此份報告之出生率是「錯誤」呀!應是:98年出生率是「8隻嬰猴除以14隻成年雌猴=57%」;99年出生率是「5隻嬰猴除以16隻成年雌猴=31%。
二、比較研究法是對近緣物種的行為和社會組織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這些物種的行為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以99年出生率與98年出生率作一比較,是「同」物種又是「同」社群,怎麼有相關係存在呢?也就是「不能」作比較的,因此「不能」說:「出生率降低而勸導不餵食成功」,所以「餵食」與「族群生態」之間是毫無相關性的。
三、「壽山地區臺灣獼猴第18社群100年出生率目前(已超過)99年出生率的31%,請問?是否能說:「出生率『提高』而勸導不餵食『失敗』」。
四、「壽山地區臺灣獼猴第18社群」而又提出:壽山地區(1200公頃的柴山,共有「43」群,為何只提18社群的個案?為何不提其他「42」群,而且18社群又是於西元2007415日形成的旁支群(分群),難道於20074月後又發現25」社群嗎?
五、(一)與(二)作一比較分析
(一)、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民國95年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3年「高雄市壽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及衝突管理計畫」,98年成果報告顯示:共有「42」群從民國86年「604」隻,到98年增加到「1247」隻而倍增「643」隻。
(二)、民國98年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進行3年「高雄市壽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影響因子分析計畫」99年期中報告壽山地區(1200公頃的柴山,共有「43」群,從民國90年「800」隻,到98年增加到「1048」隻。
(一)與(二)作一比較的結果:民國988月是1247隻為何到民國10031048隻(1247隻減1048隻=199隻),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就減少199隻。才說壽山地區臺灣獼猴暴增?為何又減少呢?而增加一社群,為何又短少199壽山地區臺灣獼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