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一直在「無」相關性的議題上-高雄市政府的水準?


高雄市政府推出「不餵食」等「五不」運動來改善壽山、柴山「人猴關係」,已略收成效,多數的猴群在逐漸習慣「沒辦法再像以前伸手就有食物」的環境下,漸漸回山上找食物,只剩少數落單的「孤獨猴」會下山犯案。
市府農業局為「人猴關係」而推動的「五不運動」,包括不餵食、不接觸、不讓小孩落單、不攻擊、勸阻不恰當行為。除此之外,還每星期二天派人員會同警察上山向登山客宣導。
另外,只要有民眾通報猴子攻擊或入侵民宅或當街搶劫,就立即派志工拿漆彈槍前往驅趕。
農業局生態保育科長蔡侑男及受託推動「高雄市人猴關係改善管理計畫」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改善「高雄市人猴關係」正本清源的作法,就是民眾不要對猴子餵食。
他們表示,壽山與柴山上的獼猴,過去長期因民眾的餵食而「好吃懶做」,甚至因為習慣「去有人的地方,伸手就可以拿到食物」而降低了牠們與生俱來在自然生態中覓食的能力,才會出現多數民眾不餵食後,牠們只好「山上討嘸,下山找人討食」。
但這只是初期的階段性現象,因為猴子是群居動物,不太可能大搖大擺的整群下山,如今壽山、柴山上的獼猴,已經逐漸再回到山上找食物。
裴家騏教授,只要民眾持續不餵食,這些猴子最後還是會回歸本性,上山找食物,「這就是改善人猴關係的效果」。 【聯合報記者陳金聲、蔡容喬/高雄報導】 2011.03.31 03:12 am
評論
一、「討食」及「好吃懶做等之字眼皆不是「學術」用語。
二、有「多少」社群及說明為何於「四處」地點活動,已於「壽山地區臺灣獼猴-見真章-真心情」說明之而不再敘述。所以多數的猴群在逐漸習慣「沒辦法再像以前伸手就有食物」的環境下的「前提錯誤」下與「漸漸回山上找食物」是「」相關性的,「更不可能」是剩少數落單的「孤獨猴」會下山犯案。
三、蔡侑男表示十隻潑猴都是被集體生活的猴群「摒棄」在外的孤猴,在山上沒有自己地盤,「只好鋌而走險,下山搶劫」,而且十隻潑猴「犯行」都在三次以上,此不是又與只剩少數落單的「孤獨猴」會下山犯案,互相「矛盾」嗎?
四、「人猴關係」與「五不運動」是「」相關性的;「不餵食」與「族群生態」是「」相關性的;「不接觸」與「人猴關係」是「」相關性的;「不讓小孩落單」與「人猴關係」是「」相關性的;「不攻擊」是指「人」或「猴」?「勸阻不恰當行為」當然是「人」了。所以改善「高雄市人猴關係」正本清源的作法,就是民眾不要對猴子餵食是「」相關性的。
五、「習慣」一詞請了解其定義好嗎?「去有人的地方,伸手就可以拿到食物」?不是說:只剩少數落單的「孤獨猴」會下山犯案嗎?又怎麼「會降低」了牠們與生俱來在自然生態中覓食的能力呢?「自然生態」與「覓食能力」有何相關性?「多數民眾不餵食後」與「山上討嘸,下山找人討食」怎麼又有相關性呢?
六、最後「只要民眾持續不餵食」與「『這些猴子最後還是會回歸本性」也是」相關性的,裴家騏教授,「更不是」「上山找食物」,「這就是改善人猴關係的效果」。
七、為何一直在「研究」「」相關性的議題上。此議題上於科學研究方法是在(觀察、試驗、問題、假說、預測及驗證假說)的第幾階段?問題「都錯」了?往後的等?唉!如此的「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